疏廣,字仲翁,西漢東海蘭陵(今嶧城區蘿藤鄉)人。自幼好學,博通經史。起初,他在家鄉辦學教書,頗有聲名,后被朝廷征為博士。公元前67年(漢宣帝地節三年),選疏廣為太子少傅。數月,又升為太子太傅。疏廣的侄子疏受,當時亦以賢名被選為太子家令。
??? 疏廣、疏受在任職期間,很受朝廷器重,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賞賜。每當太子朝見皇帝之時,疏廣在前,疏受在后,氣派非常人所比。滿朝文武無不羨慕不已,并稱朝廷中的“二疏”。
??? 疏廣任太傅五年,看到朝廷中爭權奪利日趨嚴重,感到自己力薄勢小,久宦必為所害。于是便對其侄疏受說:“我聽說‘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’,‘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’。我們現在俸祿到二千石,宦成名立,時間長了恐無善終,還是趁早回家養老。”疏受表示聽從。不久,二疏皆稱病請求還鄉。皇上考慮到他們年邁,就答應了,并加賜黃金20斤。皇太子贈金50斤。臨別之日,文武百官及朋友、鄉民設宴餞行, 在長安搭帳舉行隆重送行儀式, 出動送行的車輛達數百輛之多。晉代詩人陶淵明有“詠二疏”詩:
??? 大象轉四時,功成者自去。
??? 借問衰周來,幾人得其趣?
??? 游目漢廷中,二疏復此舉。
??? 高嘯返舊居,長揖儲君傅。
??? 餞送傾皇朝,華軒盈道路。
??? 離別情所悲,余榮何足顧。
??? 事勝感行人,賢哉豈常譽!
??? 厭厭閭里歡,所營非近務。
??? 促席延故老,揮觴道平素。
??? 問金終寄心,清言曉未悟。
??? 放意樂余年,遑恤身后慮。
??? 誰云其人亡,久而道彌著。
??? 二疏辭官回到家鄉之后,并沒有將皇帝所賜之金用以增置田產或留給兒孫,而是將金遍贈鄉里和宴請親朋故友。二疏的子孫看到這種情景,便托人勸說疏廣,讓其把錢用來給子孫買些田宅。疏廣說:我并不是不為兒孫著想,因為現在他們有房子住,有田種,能夠滿足自己的衣食之需,過著與其他人一樣的生活,也就可以了。如果再為他們增添田宅,使之有所贏余,那只能教子孫懶惰而已?!百t而多財,則損其志;愚而多財,則益其過”。我雖不能教育他們成為賢人,但也不能增添他們的過失。況且富人總是被眾人所怨恨的。一席話,說得大家心服口服。
??? 二疏去世之后,鄉人感其散金之惠,在二疏宅舊址筑一座方圓三里的土城,取名為“二疏城”;在其散金處立一碑,名曰“散金臺”。在二疏城內又建二疏祠,祠中雕塑二疏像,世代祭祀不絕。歷代名人對二疏“功成不居,父子清風”的義舉深為所動。唐朝的刑部尚書權德輿以及宋朝的文學家蘇東坡都曾寫賦贊頌二疏。
??? 二疏城和二疏祠現已無存,但其遺址已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